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道路上,人类难免在环境上造成一定的破坏:大量燃烧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,使得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不断排放,导致温室效应日益显著:全球气候变暖,冰川融化,海平面上升,极端天气多发等等。温室效应,无论是对人类经济生活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,都是极具破坏性的威胁。
因此,减少碳排放,是全球刻不容缓的行动。
为应对碳排放造成环境问题,世界各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签署《巴黎协定》,明确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°C之内,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.5°C之内而努力,为实现这一目标,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在《全球温升1.5°C特别报告》中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具体目标:即到2030年,全球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45%,2050年左右全球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。
在减碳排或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,世界各国也在根据自身国情实施不同的措施,如英、法等国通过立法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,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率;奥地利、爱尔兰等通过加大拨款、减免可再生能源税收等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,促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升;韩国、日本等通过立法,加大对清洁、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……
而中国在2021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,要扎实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等各项工作,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通过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形势,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,实现正负抵消,达到相对“零排放”。作为农业大国,我国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粮食,所以我国实现碳中和,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,尽可能避免因气候变化造成的全球粮食危机。
我们也可以从生活小事对减碳排做出一点贡献,比如节约能源,尽可能做好垃圾分类,旧衣不随意丢弃而是环保回收等等。珍惜、爱护我们的家园吧,因为地球仅此一个。